策划、制作了一年多时间,经历了疫情的反复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王芳老师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我们与恶的距离」终于上线了!
每当社会事件发生,我们总爱问:谁犯了错?谁该为后果负责?却极少深究: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
面对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我们的认知是如何戴上有色眼镜的?看似合理的思维和直觉,为何会令我们错误百出?是什么将一个好人导向了作恶?
这门社会心理学课程将带我们拨开迷雾,看见常常被忽视的情境因素,理解自身和周围人的行为逻辑,洞察社会事件背后的潜在因果。
我们与恶的距离,或许近在咫尺。
全课共 14 节,
7.5 小时,
8万 余字,
涉及 上百个 社会心理学概念。
原价 128元,折扣优惠价 88元
扫描下图二维码立即获得课程。一席会员可在有效期内免费观看。
我们这门课「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基于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理论,针对一些常见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现象,去探寻基本的人性问题。通常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是好人,认为我们与恶的距离很远。当发生我们认为的恶行时,我们往往会将「坏人」的标签贴在作恶者的身上,并将「他们」与「我们」区隔开。我们习惯于追问有关「谁」的问题:是「谁」做了这一切?「谁」是罪魁祸首?「谁」该对此负责?却常常忽略关于「什么」的问题:是「什么」带来了这一切?是「什么」引发了恶行?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怎样的行为?置身事外时,我们总以自己稳定的道德和价值观来想象自己的所为。然而一旦进入到某个特定社会力量的场域中,真实发生的可能与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在这门课里你将看到,只要处在相同情境力量的影响下,你我也可能做出那些「他们」曾做过的事,不论善恶。你可能会毫无防备地被情境力量席卷,你的人格、道德、价值观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可能会受到挑战,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不可思议,甚至邪恶的事情来。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忽略、低估那些有可能很微妙地引导我们作恶的力量,会对它们缺少警觉、疏于防范。这门课就是要梳理这些力量,进而看到:邪恶并非恶人的专利,作恶的不都是「他们」,也可能是「我们」。我们与恶的距离,可以很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这门以社会心理学视角开启的课程,看似是对人性黑白两面的追问,丈量着我们与恶的距离,底层实则是对我们是谁、以及生而为人的意义的一次探寻。这门课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那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社会千姿百态、日新月异、光怪陆离。身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周遭的人事物,乃至更广大的文化、时代发生联系,与它们展开奇妙的交互作用,也上演各种人生悲喜剧。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影响人思维、情感、行为的社会情境力量的科学。它聚焦于社会中的个体及群体,关注社会情境如何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反过来人们如何认知他人与情境并和它们互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即它的研究主题立足于社会现实。例如,有关偏见歧视、服从权威等研究议题的发展,就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有关。对于文化差异与文化交流的研究,受到近几十年间亚洲经济崛起以及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催发。而时下最受关注的话题,则是世界性大型流行传染病对于个体、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这种与社会的持续「对话」和始终坚持的现实感,无疑是社会心理学保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因此,社会心理学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人们构建着自己的社会现实。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的社会认知总是戴着个人信念与价值观的有色眼镜;第二,我们的思维经常无意识发生,类似的直觉引导着诸多社会行为,同时也令我们错误百出;第三,某些社会情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能引发我们做出背离态度的行为,甚至导向作恶。我们的课程就将围绕着这几个关键点,先来梳理一系列社会认知偏差背后的共同逻辑,然后聚焦于刻板印象、偏见、歧视这一主题,揭示我们看待他人及特定群体时危险的态度。之后的两讲贯通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讲述他人在场及群体动力对于个体行为的强大塑造力。最后一讲则会直面人性阴暗面,讲一讲引发攻击之恶的复杂原因。最后的最后,我们还准备了一个番外篇。在讲完一大波情境因素之后,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许多行为特别是极端行为中,一个人的人格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于是我们还要在番外篇里聚焦一个反社会特质群——暗黑人格。大家能够获得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思维视角——首先,可以让你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更冷静、通透的理解。我会讲到很多常见的社会现象,比如公共舆论场中,大家为什么那么撕裂?吵得那么凶?明明是有人遭了难,为什么有人会去谴责受害者?人们为什么对自己人有无尽的爱,却对不属于本群体的人怀有巨大的敌意和仇恨?等等。对这些问题,以前我们或许有自己的理解。但听了这门课后,你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这种全新的理解不一定绝对正确,也不一定要完全替代你原有的视角,但我希望的是,你从此又多了一个思考的选项,你的思维世界进而得到拓展。另外,我希望传递的是一种观念,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社会情境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一个人做出某个行为的原因,当然就是他们自己;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们所处的情境。比如,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贫穷是由于懒惰,而看不到他人经历的困窘,看不到教育不足、精神问题、身体疾病,以及其他结构性因素起到的巨大作用。又比如,每当社会上有恶性事件发生,很多人会说,我不要听凶手背后的故事,只要挖掘其个人信息就是在给杀人犯洗地。再比如,我们总觉得那些邪恶的、残忍的、不道德的事情都与我无关,我们这些好人在任何情况下,永远不会变成坏人或从事恶行。在这些例子里,人就好像水里的鱼。我们总是最先注意到鱼,而不是鱼所在的水。但如果水是浑浊的、污染的,或者充满了捕食者,鱼也不会快乐。而且鱼也不是铁板一块,它会成长,会改变,会随情境发展变化。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价他人,对某些群体滋生偏见,或者对危险的情境力量丧失警惕。就像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所说:「行为是人与所在情境的函数。」你或许很了解人和个体,也很了解环境和场,但不一定了解处于环境中的人——正在特定场域内经历和体验着的个体。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将社会心理学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你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个视角。这个视角不但看到行为本身,看到行为的发起者,更看到行为发生时的特定情境,看到行为预期获得的社会功能。我特别期待大家可以从这门课里收获这种思维方式与视角,然后借助它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愈加充斥不确定性的时代,进而在复杂迷茫的世界中努力保持独立与理性。识别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或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以折扣价购买课程。一席会员可在会员有效期内免费观看包括本课程在内的全部已上线的万象课程。识别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加入一席会员。
● 观看方法
以下三种方法,以会员或者购买课程的手机号登录,在「万象」页面找到相应的课程观看。
方法1:一席app(安卓、苹果手机和iPad,下载「一席app」,app可支持投屏、音频播放、文稿、缓存等功能)
方法2:一席小程序(在微信搜索小程序「一席」)
方法3:一席网站(在浏览器输入网址yixi.tv)
*购买和观看中任何问题都请联系客服
微信:yixikedaibiao(一席课代表全拼)
或 yixixiaobian(一席小编全拼)
课程策划丨张畅
预告片导演 剪辑丨房子
摄影丨不二 房子 福森 窦窦 大凯
设计丨思嘉